水是一城市的歷史,是財富,是資源,是文明素質和文化底蘊的象征。然而近二十年隨著人口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內河及相關體的環境條件越來越差。城區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污水處理未能同步增長,城市內河接納污染的負荷越來越大。水體惡臭及富營養化引起的藍藻水化泛濫,給城市水體景觀和居民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應該來說,河道治理及水體修復是刻不容緩的。
水體生態鏈嚴重受損,自凈功能喪失,對周邊區域的居民之生活、工作及生存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1.微生物技術:以產品菌介入工藝實施水體生物修復,原位降解底泥的有機污染,迅速重建嚴重受損的底端生物鏈——腐食食物鏈,為上行生物鏈的梯次恢復奠定基礎,加速底泥的礦化進程
2.水體復氧技術:進行曝氣,改善局部水域生態環境,恢復好氧微生物群落,確保浮游動物、魚類生存。
3. 生物圍網
生物圍網工程的關鍵是利用生物治污原理,植物系吸收水中營養物質,植物根莖附著大量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這一原理凈化水質。在以圍網為框架控制植物生長區域,避免漂浮植物在水域內狂長形成二次污染,失去控制。
4. 植物浮島
浮島 原本是指由于湖岸的植物附著泥碳層向上浮起,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種自然現象。本工程的浮島是一種象筏子的人工浮體,在上邊栽培一些蘆葦之類的水生植物, 漂浮在水面。它具有附著生物多、直接吸收水中N、P成分等特點,在對浮游植物的抑制、提高水的透視度等方面效果比較顯著。研究結果表明人工浮島在抑制浮游植物,降低COD方面效果突出。專家普遍認為,它的主要作用體現為:凈化水質、創造生物(鳥類、魚類)的生息空間、改善景觀。
河道黑臭的修復
河道黑臭修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法:生物-生態修復、物理修復、化學修復。
1、生物-生態修復
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動物)吸收、轉化、清除或降解水環境污染物,實現水環境凈化、生態效應恢復的措施。 水體修復生物制劑技術、生態浮島與漂浮式人工濕地技術、生物柵與人工水草凈水技術。
1)生物柵與人工水草凈水技術
技術內容:水生植被的恢復與重建是提高和改善富營養水體環境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較高營養水平導致水體透明度過低,光補償點不能正常維持光合作用,是制約水生植被重建的關鍵因子。在較高營養水平條件下,尋求一種較快提高水體透明度,以至提高光補償點的技術,對水生植被的重建和改善水體景觀質量有著十分重要意義。生物柵和人工水草正是基于此種目的研發的一種原位水質改善技術。生物柵和人工水草多孔材料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積,環境安全性好,適合富營養水質的改善。生物柵和人工水草是對現有的多孔高分子材料進行改性、比選、優化而成。
河道垃圾的危害:
1)影響河道景觀,特別是城市的景觀。
2)洪水爆發,這些垃圾不但堵塞河道,影響行洪,污染環境,還 會導致有毒有害物質隨著洪水進入水體,使一些病原體大量繁殖,威脅著人和動物的健康。
河道垃圾的處理:
首先、對于保護一條河流免受污染來說,這是一個長久的過程,所以我們有必要成立一個組織機構(專門的清潔人員、資金的協調人員、清潔督察小組等)。
其次、定期對河面垃圾進行打撈以及對河道進行疏通。以此來確保水面清潔和河道的暢通。
最后、我們可以在河流周邊的居民區、建設工地以及工廠搞環保方面的宣傳。倡導他們不要胡亂傾倒。
污水處理的常用方法
1)微電解法用于工業水的處理
2)農業污水因為分布面廣而分散,難于收集也難于治理,所以只能利用生物的作用將污染物去除,譬如將高密度的高能去污菌,直接投入污染水體,以達到凈水的目的。
3)醫院污水處理,通常包括一級處理和二級處理
4)農村生活污水→化糞池→厭氧池→人工濕地
5)將城市生活污水輸送到城市周圍的農村,利用農村廣闊的土地來凈化城市生活污水。
污水治理遇到的難題
(一)人口增加,污水增多
(二)加快發展,急需資金
(三)處理資金,來源困難
針對以上的問題當然有相對較好的解決措施:加大財政撥款力度,增加企業自籌強度,試行優先股票發行。